摘录上野千鹤子的37个观点,砸碎对女性主义的误解

小编转载了一篇关于女性主义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是通过2019年东京大学入学典礼的一段演讲短片。

这位七十余岁一头鲜艳红发的教授,声线温柔,朝台下新生掷出的每一句话却清醒有力。

  • “可爱”算什么魅力,“可爱”的潜台词就是被疼爱、被选择、被保护,暗含了顺从的意味。

  • 今后等待着你们的,会是一个“付出也未必会有公平回报”的社会。

  • 不要逞强,而是承认自己的脆弱,相互依存。

  • “男女同权”的精神要义,不是让女人变得像男人一样,也不是让弱者变成强者,而是对弱者予以尊重,尊重他们本来的样子。



这些话被译成中文,在国内互联网上大范围传播。这是上野千鹤子第一次走进中国读者的视线,她的学术著作《厌女》也自此受到关注,成为热销书。

去年,她的另一本通俗读物《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更是登上豆瓣年度图书榜一。这本收录她与铃木凉美历时一年通信的书籍,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到女性主义。

今年,上野千鹤子再次走上热搜,起因是一场对谈。三位毕业十余年的北大女生与她连线,但她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连网友隔着屏幕都觉得冒犯:“(您)20岁出头就没有成家打算,是因为被男性伤害过吗?”


将女性主义困在两性关系和婚姻中讨论,让我想起了国内的电视剧,女性角色的成长大多靠手撕渣男或者第三者推动……女性的人生不是如此扁平化,女性主义也决不仅于此。以下便节选上野千鹤子老师的37个观点,打开认识女性主义的新格局。


一、聊恋爱、婚姻与家务

01
说到社会性别的疾病,
若体现在男人身上,是除了占有不懂爱;
体现在女人身上,就是把占有误认为爱。

博尔赫斯_01.png


02
在恋爱的过程中,
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
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
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

博尔赫斯_02.png


03
恋爱绝不是死死捍卫自我界限的游戏,
而是通过狠狠品味与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反应,
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博尔赫斯_03.png


04
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
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

博尔赫斯_04.png


05
不要急于将无依无靠的心转向婚姻和家庭。
婚姻也好,家庭也罢,
都不是女性的人生安全保障品。

博尔赫斯_05.png


06
结婚并不能让人生重启,
不结婚也不代表前途一片黑暗。
家人固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但有时也会化作最大的风险。

博尔赫斯_06.png


07
不论结婚与否,
最终大家都会是一个人。

博尔赫斯_07.png


08
在当下的文化中,
所有人都在鼓励(甚至强制)女性成为母亲,
但与此同时,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却孤立无援,
只能独自承担生育的一切责任。

博尔赫斯_08.png


09
姑娘直接成了妻子,又直接成了母亲,
中间只发生了身份称呼的变化,
而没有心理上的角色转化。

博尔赫斯_09.png


10
家务是“无收入的工作”,
这意味着它是被不正当剥削的“无偿劳动”。
而从这种“无偿劳动”中获利的是市场,以及市场中的男性。

博尔赫斯_10.png


11
“没有工作”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用劳动”,
而是意味着女性不得不去做比雇佣劳动更糟糕的无薪酬劳动。

博尔赫斯_11.png


12
只要“男人该干的活儿、女人该干的活儿”这种“规矩”存在,
换言之,只要“区别”存在,“歧视”就不会消失。

博尔赫斯_12.png


13
在让“女性像男人一样工作”之前,
首先应该是让“男人像女性一样参与家庭”。

博尔赫斯_13.png


二、认可柔软但有力的女性觉醒

14
一直以来,女性不断地在男性这面镜子中审视自己,
可惜这面镜子已经扭曲到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本来的面目了。
女性现在终于试图打造自己的镜子了。
看到女性镜子中的自己,男性一定会惊讶不已吧。

博尔赫斯_14.png


15
男性感到的恐惧,是女方逃离的恐惧。
他们最害怕本应有自己支配的东西,突然有了自我。

博尔赫斯_15.png


16
只有不愿意看清事物本质的人,
才会在议论中混淆视听。

博尔赫斯_16.png


17
比起不辜负周围人的期待,女孩们更应该坚持自己的问题意识,
即使它不能为你带来什么。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不管是得是失,我都希望她们能够坚持下去。

博尔赫斯_17.png


18
绝不“为了明日的解放而做出今日的忍让”。
既然今日的无趣,无法保证明日会变得有趣,
那何不今日就做今日的趣事?

博尔赫斯_18.png


19
被拒绝并不意味着你的存在被全盘否定,
说一句“哦,这样啊”就行了。

博尔赫斯_19.png


20
女性被允许拥有的情绪,是羡慕、嫉妒、恨,
这是弱者对绝对无法对抗的强者所抱有的感情。
而愤怒则是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位置对等之人的侵犯时,
所产生的一种正当的情绪。
我认为女性应该多表达愤怒之情。

博尔赫斯_20.png


21
暴力处于任何“正确的目的”都不能被正当化,
因为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压迫和破坏”。

博尔赫斯_21.png


22
所谓暴力,真正的内涵其实是恐惧。
被暴力伤害最深的是人格,而不是肉体。

博尔赫斯_22.png


23
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
这种心态叫“恐弱”。
恐弱是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
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
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博尔赫斯_23.png


24
自称受害者并不是软弱的表现,
反而是强大的证明。
那是一种“不畏惧当受害者的态度”。

博尔赫斯_24.png


25
痛了就喊痛,
人的尊严就从这里开始。

博尔赫斯_25.png


26
精神和身体都是易碎品。
不小心轻放,身心都会破碎。

博尔赫斯_26.png


三、为女性主义正名

27
厌女症的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
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
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博尔赫斯_27.png


28
“为自己”优先于“为别人”,
这才是女性主义的基本。

博尔赫斯_28.png


29
女性主义一直主张的就是,
“我不需要男人的认可也能做好我自己”,
我的价值由我创造。

博尔赫斯_29.png


30
女性主义并非是让女性成为强者的思想,
而是一种“寻求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得到尊重的思想”。

博尔赫斯_30.png


31
我们期待的不是取代“男性权力”的“女性权力”,
而是一个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人受到尊重的无权力状态的社会。

博尔赫斯_31.png


32
女性追求至今的女性解放,
并不是要变得像男性一样拼命。

博尔赫斯_32.png


33
女性主义从未要求女性要像男性一样,
拥有男性的权力、加入那些支持核能并从中获利的人之中。
也就是说,女性主义的思想其实从未考虑过让女性“像男性一样”。
因为,“像男性一样”就意味着要变成统治者、歧视者、压迫者。
“像男性一样”之中不存在“女性的解放”。

博尔赫斯_33.png


34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属于弱者的思想,
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
他们无须变成强者或者压迫者。
只有这样,属于女性、孩子、老年人、残障人士的思想才会慢慢产生。

博尔赫斯_34.png


35
不了解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也没关系,
只要年轻女性能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就行。
我始终认为,是否自称女性主义者并不重要,
关键不在于名头,而在于实质。

博尔赫斯_35.png


36
“女性主义者”作为一个自我主动申报的名称,
任何人自称“女性主义者”都不会出现正统或异端之争,
当然也就没有除名、惩罚或肃清。

1688709864751497.png


37
与其是假惺惺的团结与大同,
不如是有分歧的连带感。

1688710048820474.png

///

研究女性主义多年,在许多人眼中,上野千鹤子已是日本女性学的代表人物。但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女性主义的正确标准,也不认为自己需要保持绝对正确。

她希望女性主义能在不同主张的碰撞与互相批判中日趋成熟,不论是否自称为“女性主义者”,每个为女性发声的人都有可能让世界发生改变。

1688963606796064.jpg

她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年轻时对女性主义的关注与研究让她走出厌女,走向自洽。如今步入老年的她,顺其自然将研究中心转向老年研究,方向是:独居老人如何在家体面离世。

老去,即成为弱者。弱者如何妥当自处与离开,与女性主义所追求的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得到尊重的思想相通。这个课题,大概会有越来越多人关心,感兴趣的铁汁可以看看上野千鹤子老师的相关书籍《一个人最后的旅程》与《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俺先溜去看啦。

1688963790690574.jpg1688963921194560.jpg



文章转载自云霞


热门模板推荐

微信咨询

请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帮助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