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转载了一篇处暑相关的文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终于到了和夏天说再见的时候,秋色也渐渐地在天地万物间弥漫开来。
就像一幅“牛吃河边草,我观天上云”的闲适美景映入眼帘。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2个节气。
2021年处暑节气时间为:08月23日5时17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秋意冉冉,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处暑过后还热吗?就字面意思,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意思。但民间有“处暑处暑,热死老鼠”的谚语,意为暑气到此为止。而事实上,暑热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秋意才缓慢地渗透在渐凉的夜晚中和微凉的秋雨里。还有“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一场秋雨一场凉”……,这些都是处暑节气的特征。
当然,处暑后最明显的特点还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早在《诗经》之《周南》中云:“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故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时鹰也感知秋之肃气,搏杀猎物而祭。古人称之为“义举”。“天地始肃”,典出《逸周书》七十二候。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古人所说的“秋后处决”正是如此,即是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同时,也借此告诫人们在秋季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的基本规律。处暑时节,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万物收成之季。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而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广告文案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