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刷屏活动,我做出了这5个方面的思考总结!

上个月参加了运营社的运营技能地图3.0的分销活动,我个人总结了一些思考,着重会从以下5个方面分享。

1.3.0活动效果与2.0的对比 

2.为什么3.0卖得没有2.0好

3.3个看完即用的心理学效应

4.关于分销的3个技巧

5.如何正确看待知识付费?


据官方介绍,3.0版本在2.0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短视频运营和 To B运营的内容,并表示这2个岗位会在3-5年都会比较抢手。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


更系统:10大运营技能,新增短视频和To B运营,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版本

更实用:826个知识点,25位导师7轮打磨,硬核方法论拿来就能用


更惊艳:精装版7米长的运营精华,简约有逼格,自用送礼都有面

这次跟上次有点不一样的是,增加了一个精装版,虽然看上去是3个版本,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第3个版本只是经典版+精装版,据说精装版有7米长。售价分别为49.9元、79.9元,119.9元,事实上还可以领5元和10元的券,10元券的要满99元,这是摆明要你买套装版。


活动效果对比(2.0与3.0) 


1.运营技能地图2.0 ,52小时20000份

鸟哥笔记,广告营销,区帅,策略,营销

2.运营技能地图3.0,活动是在周一晚上8点20分开始,周四晚上8点公布突破6666份。

从数据上我们能看出来,3.0的活动效果,确实要比2.0逊色一些,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以下这几点。

1.当2.0出世之时,成了运营圈的经典之作,相继被同行模仿,直到今天为止,我本人也存了百来类似的地图,什么小红书运营地图 ,新媒体写作地图,私域流量知识地图,短视频地图,餐饮经营地图,产品地图,成长地图,自媒体地图等等。

但是说实话,我存是存了那么多了,但是我自己真正全看完的只有不到10个。

鸟哥笔记,广告营销,区帅,策略,营销

有这种情况的,不只是我一个,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这样。

于是我开始反思,我真的需要看完这些内容吗?这些内容真的对我从事的领域有帮助吗?所以当再有类似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时候,用户认为不再新奇,审美疲劳,侧面也可以证明现在的用户都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大家的认知能力都在随着互联网的变化在慢慢升级。

2.对于3.0来说,用户认为只是做了个小升级,只是增加了短视频、ToB运营板块的内容。我问过我身边好几个朋友,她们都说没什么兴趣,原因是之前的2.0买回来了之后,并没有很认真一字一句地把它看完。

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们只会享受短暂的时刻,从收到货,拆开快递,随便看一眼,再到发个朋友圈告诉大家已经收到了的那一刻开始,那种愉悦感已经消失了,事实上你看没看,你看不看得懂,没人知道,反正,交易是已经结束了。

那么在有了之前的经验,用户就开始思考:“我还买3.0干嘛?我2.0都没看完,真的就直接当鼠标垫用了。”本来我还想送我朋友的,但是听她们这么一说,我就又省了一笔。

3.大家都变穷了,疫情这波冲击,让消费者总体的消费欲望以及消费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影响,虽然不贵,但凡需要掏钱的事情,用户自然很难决策,犹豫要不要买。而且比之前都要犹豫。


活动中用了哪些实用的心理学效应?


1.沉没成本。我们对待“沉没成本”,也就是已经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最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忘了它,而只关注未来收益和未来投入的性价比。但用户,总是不理性的。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试着“对冲”他心中的“沉没成本”。

而运营地图的策略就是,给你5元和10元的优惠券,让你领了会觉得,如果领了不用,会让自己觉得很吃亏。文章已经看到底部了,这也是用户在消费前付出的努力,这都是沉没成本。虽然在经济学上,沉没成本是不应算做成本的,但普通人往往在决策中无法忽视沉没成本。
鸟哥笔记,广告营销,区帅,策略,营销

就像一位朋友说的一样,一看到优惠券就受不了了,不下单浑身不自在。后面的“99元减10元”明显会更加刺激用户,为什么?下面会讲到“锚定效应”。

2.锚定效应,又叫参照物效应。因为经典版卖49.9元,而79.9元精装版的存在,就是为了作为“价格锚点”,来凸显套装版(经典+精装)119.8元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诱使你做出购买决策。所以,我这边的后台看到,80%的用户都选择了套装版,这当然是卖家所希望的。

而作为买家,我们在平时遇到这种选择商品的问题上,该如何选择才是理智的呢?我的答案是,哪个商品作为锚定,就应该选择哪个,比如这3个版本,选中间的79.9元的精装版,才是更理智的选择。

另外,人们这种“锚点”的心理作用,远不止是在“价格”这一方面。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判断任何一件未知事物时,都希望找到一件已知事物作参考。这个参考就像一只“锚”一样。“锚点”一定,整个评价体系就定了。

3.从众心理。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而运营社在活动开始(当晚八点多)之前,给大家提供了传播的素材,所以大家会在短时间内(8点-10点)看到朋友圈是各种关于地图的内容,当时也算是一个小刷屏。这个时候,很多朋友就会看到刷屏现象,出现了一种“大家都买了,我也要买”的心理。


关于分销的3个技巧


1.相信每个搞活动的主办方,都会聚集一批KOL进行冷启动推广,那么随之也引起了文案和图片同质化的情况。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类似的刷屏活动,用户要是都看到了一样的内容,他们会怎么想?他们觉得你不走心,所以很难赢得信任,自然就很难通过你的二维码扫进去下单了。

所以,温馨提醒一下:如果下次你再参与类似的活动,千万不要用官方所给你参考的文案,如果用了,那你跟大家都发的内容有什么区别?我的建议是尽量发一些走心或者有意思的内容。

用钢子的话来说就是:在推荐的时候大家尽量走心,不要为了卖而随意营销,这样会消耗你的人脉资源,即使去推东西也是需要技巧的,最好的套路就是真诚去推荐你认为有价值的好物。



2.结合场景+创意的内容


鸟哥笔记,广告营销,区帅,策略,营销
鸟哥笔记,广告营销,区帅,策略,营销

(因为当时有限名额返现,故为三十几块)

从第一个图能看到,我先从喝奶茶的场景切入,并提出少喝奶茶可以瘦5斤的概念,然后再告诉用户,用买奶茶的钱来买一张地图得到的好处,这是一件很巧妙的事情,所以用户不会厌烦这样的信息。所以有时候,文案比产品还要重要。

3.在发圈的时候,不要频繁地发同样的内容,也不能连续发广告。你可以中间夹带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如何正确看待知识付费?


其实,我们都可以说是韭菜,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快速成长,去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方法是必然不可少的阶段。并不是每一次购买课程的行为都是被割韭菜,而是要学会自己去甄别和挑选,在自己这个阶段需要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再去选择性地购买课程,同时对这些讲师的经历有一定的了解,知根知底,这样子的知识付费在我看来并不是被割韭菜,而是成长的阶段必然需要的东西。


一味地把全部的知识付费课程都认为是割韭菜,其实是对自己的成长很不利的,因为首先心态就没有摆正,也许这一份课程对你的工作是相当的有帮助的,但是先入为主觉得是割韭菜,那你从内心里就开始在抗拒这一份东西,自然也不会去看,更不会去买,哪怕就是最便宜的1块钱你都觉得吃亏。

但是抱着这种全盘拒绝的心态去学习,对于自己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我们最重要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自己这个阶段要的是什么,去正确地选择,而不是去一味地拒绝,更不是一味地接受。吃几次亏就好,不要一直吃亏,但是也不要永远不吃亏,不吃亏意味着封闭自己,是自己在阻碍自己的成长。(此段出自于卿安澜,已授权)

知识付费的另一面:

1.有些做知识付费的,真的一点良心也没有。自己都没有写过爆款的文章就教别人写作,自己没有拍过爆款短视频教你怎么打造百万粉丝的账号。要这么看来,这尼玛教人做比自己做更还容易取得成功?


2.你看到学员的优秀案例,只是对方故意给你看的,或者说只能把这个案例拿出来了,你听到的可能不是真相,你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据我观察,那些优秀案例里面的学员,其实人家自己本身也非常优秀了,然后有些搞知识付费的就故意说成“她是在我这儿学了之后才变得这么优秀的”,这就有点过分了。当然是哪一家我就不说了,反正不是运营社和3节课。

3.特别要提醒那些刚入行的小伙伴。你所看到的爆款,即使你身边的朋友在推荐,也不一定适合你。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而不是陷入别人都学了,我也要学的怪圈。

4.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从众心理,不要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付费之前,一定要问自己3个问题:

(1)我买了之后会对我有哪些帮助,对知识点可以扩充?

(2)我真的有时间去看去学吗?

(3)市面上是否还有比这更好的内容?

总结:
在互联网教育领域,运营社也算做得不错,本人曾经有上过年终总结的课,确实有过不少收获。另外,他们内容呈现形式,也颇为丰富,从课程,到地图,再到日历。这次的3.0版本,对于想获得一些运营思路,方法的借鉴的朋友,肯定可以获得一些帮助,但是你如果想深入了解,那么我建议你还是去上课吧。

知道将注意力放在什么身上,什么才对自己更重要,这是每个人终身思考的课题。金钱永远比时间要廉价,愿你在这包罗万象的世界里,找到有效的信息。


作者:  来源:区帅说(xlzzq88)

大家在做活动策划方案的过程中,都会用到一些活动运营工具,比如投票工具、抽奖工具等,我们活动聚 (https://www.huodongju.com/) 提供了大量的投票模板和抽奖模板,针对每一种应用场景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欢迎大家免费使用!

热门模板推荐

微信咨询

请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帮助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