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x当当,当书店开在了生鲜超市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也许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尴尬地沉默几秒,然后陷入思考。

不可否认,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易于咀嚼也容易忘记,从而让我们流失了很多时间去静心读书。

为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当当将图书搬到了菜市场,令人沉浸与流连其中的书籍寻宝,故事化的主题陈列、应季的软香新米……别怀疑,菜市场里不仅有人间烟火,也有诗和远方。

在菜市场搭建“精神粮仓”

拓宽阅读场景的边界

在咖啡馆看书大概很多人都经历过,但是,你试过在菜市场阅读吗?

前段时间,互联网图书商城当当联合盒马生鲜超市,打造了一场“精神粮仓”的快闪店活动,将70万本放在盒马生鲜北京超市里面,以“书配菜”的形式激活大众生活气息浓厚的菜市场场景,让阅读触达更多的圈层用户。

 1.   精挑细选的“专属”搭配,让食材和书香巧妙融合

在快闪店内,当当选择的文学书籍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仅有符合用户“口味”的专属书单,而且也与不同的蔬菜区巧妙融合,让身处其间的用户,仿佛买到的不只是一种食材,而是一种饮食哲学和生活趣味。

走到调料区,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的「花椒相当于香料世界的跳跳糖」犹如一枚游戏彩蛋,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逛到蔬菜区,二混子的「多吃深色蔬菜,手握青春底牌」,让人忍不住往购物车里多塞几把深色蔬菜。

来到冷冻区,和姜老刀的「我们拼命的工作,只为想吃口肉」这种说到心窝子里的文字相遇,手里的五花肉也被赋予了精神寄托的属性。

当当根据干货、冷冻、海鲜、水果、蔬菜等不同的区域特色,设置专属的书单,这种方式让人眼前一亮,既忽略了菜品本身的物质价位,又能满足大众精神上的填充,让大家在轻松购物的同时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2.   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精准传递品牌理念

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忙里偷闲的消遣,不少人更是为了生活而抛弃了精神上的充电。而此次当当打造的“精神粮仓”,依托生鲜场景给大众提供一个新的阅读入口。

在充分生活气息的菜市场里,手握“精神粮本”,迅速拉近了用户和美食文学的距离,让阅读打通菜市场这个生活触点,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变得可以被触摸、挑选,甚至于品尝,消费者也极其自然地完成了一场从消费购物到阅读的行为转化,使得当当“阅读丈量世界”的品牌理念以生活化的方式植入用户心中。

 3.   趣味的闯关集印章活动,激发出众多网友的参与感

当当为了打响“精神粮仓”的活动知名度,还在线上线下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玩法,引发众人前来打卡互动。在线上,当当发起了#精神粮仓#和#文豪菜市场#的话题互动,不仅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更是聚集了众多生活类KOL前去体验和打卡,引发全网互动。两大话题均达到了百万级的曝光,为线下快闪店成功引流。

而线下当当还将70万本免费图书,夹在盒马的外卖订单里,只要在盒马下单,就可以 免费获得当当提供的【0元领书券】1张;同时,只要大家前往快闪店打卡,就可以通过通关寻宝搜集美食图书印章,获得实物图书和盒马新米激励。

通过“精神粮仓”快闪店的成功落地,将无形的书香和有形的生鲜结合在一起,让阅读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用户,也让菜市场有了文学气息,从而解锁了阅读浸润生活方式的N种可能,培养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兴趣。

不止于商业交易

更传递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线上化、电子化和碎片化,图书离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对阅读附加了太多的心理预期,导致很多人几乎不会主动去读书。

作为互联网图书商城,当当近几年不仅仅只销售图书,更重要是不断培养用户的日常阅读习惯。此次打造的“精神粮仓”,当当就是在降低大家对于阅读的心理门槛,将文学书籍搬进超市,打破了购物与阅读的场景界限,强调阅读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正如人们每天购物消费,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包括之前跨界礼橙专车打造的“流动图书馆”,当当就将平面的书籍变成立体的场景氛围和体验,让用户走进书里的空间,潜移默化传递“阅读丈量世界”的品牌理念。

不管是“精神粮仓”,还是“流动图书馆”,当当一直在努力塑造随时随地阅读的环境。事实上,网络购物减少了用户和商品不期而遇的机会,购物时接收到的感官信息也大大降低,于是,当当将图书融入生活情境中,把出行、买菜等生活场景,打造成一次思想与文化的发现之旅。

这种“大场景+小细节”的设定,使得图书不只是图书,而是基于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是充实日常生活的解决方案,是社交时代重塑人与人连接的桥梁,更是在为用户提供阅读生活方式化的解决方案。

在电商平台之外,当当正在不断地以阅读滋养用户生活,在这个过程里,让“阅读丈量世界”的品牌理念变得更具体感,也让当当生活方式提案者的形象也更加鲜活与饱满。

互联网时代

生活化营销更易于品牌融入消费者生活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只有将品牌生活化,才能真正贴近消费者的情感、思想乃至精神,他们才会成为该产品的忠实用户”。

比如,同样是冰淇淋,与普通品牌相比,哈根达斯的产品虽然价格昂贵,但仍然吸引了众多年轻的消费者,原因在哪里?苹果手机也并没有比其他品牌的产品在价格上占优势,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果粉”为之疯狂?

事实上,像哈根达斯、苹果这样的品牌已经超越了产品意义的局限,消费者已经将它们作为自己生活品质的一部分;当他们对这一类产品产生需求时,脑海中马上浮现出特定的品牌。

也就是说,这些品牌已经生活化了,而这种现象也非常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期望。当当近几年的这一系列营销操作,也是为了实现生活化转变,让用户有阅读需求时,不仅第一时间想到当当。

这从营销的角度来解释,就是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都是来源于生活,为了让营销方式更易于接受,基于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来做一个场景化的构建,能够直观地向消费者传达产品卖点,促成购买转化。

所以,当当的转型是非常成功的,“精神粮仓”和“流动图书馆”的活动,都精准把握了用户需求,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让用户直观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生活的品质,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对品牌的共情。

生活化品牌转型,是互联网营销的核心重点。这个重点做不到,营销很难有说服力。

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被动且隐形。

深入洞察用户痛点,结合自身产品与用户诉求,构建用户熟悉的生活化场景,直观呈现产品卖点,这样的营销也许才是高效且有效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告来了

热门模板推荐

微信咨询

请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帮助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