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这10个理论,活动场场爆满

一个好活动,必然有它吸引人的底层逻辑。

而这个逻辑绝大多数是依据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来做调整的。

人们在做出参加活动决策的时候,一定会存在一些主观的想法,很少有太客观情况。

而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们认为主观的想法,其实已经被环境或其他因素所影响,而他们其实并不知道。

要想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主观想法,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人们哪些心理会被我们影响。

1、沉锚效应

人们容易受第一印象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在某个地方。比如,活动要是天天优惠价,在人们看来就不是很优惠。所以,要是做优惠价格的活动,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做。

之前看到不少跨度达2个月的活动,海报上还写着优惠呢。

2、模糊效应

人们趋向避免选择未知的东西,每个人都喜欢确定的事情。你的活动流程,收费尽量要做到在精简的基础上详尽,给人一种放心的感觉,无其他费用的情况下一定要说明。

3、可利用性规则 

人们做出判断的依据大多来自之前脑子里的信息,之后经过简单的计算、总结来确定决策。

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比如某商场为了提升人流量,在商场门口免费送纸巾,结果发现来排队领纸巾的都是一些大妈,年轻人基本不会来排队。因为年轻人对纸巾不感兴趣,而且还要排队,而大妈们想的却是,免费的东西一定要拿。

4、逆火效应

人们总会觉得自己认为的信息是正确的,如果信息被认为是错误的,并被一个与原本信息完全相悖的信息更正。那么这样反而会增加人们对原本错误信息的信任,从而人们会认为自己的看法是绝对正确的。这个心理告诉我们,不要与大众思维背道而驰。

5、啦啦队效应

人都喜欢凑热闹,在展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展现很多人参加的图片,会让人们感觉很不错,更容易激起参与的欲望。

6、基础概率谬论 

人们对大众熟知的基础信息往往是忽略的,展示活动,一定不要仅仅展示一堆常规的信息,还要突出你的活动特定的亮点,必要的时候要强调一下,让人们关注到。运用案例,或者用户的评论。

7、诱饵效应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几乎都会做对比。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为了让人们更好更快地做出决策,提供一个小诱饵。比如手工课活动,同时列出两种手工,每种标出一个价格,

比如A50元,B 125元

这是很正常的价格

但是接下来运用“诱饵效应”,列出第三种价格:A+B=125元,你猜大多数人会参加哪种?

8、框架效应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判断。比如,现在非洲某国家出现饥荒,国际救援有限,向全球集资,现在有两种拯救方案可以选择。

(1)200万人将被救治

(2)600万人中,只有1/3的人能被救治

你会选择方案1还是方案2,大部分人会选择方案1,因为方案2给人舍弃的感觉,舍弃代表风险,人们面对这个风险是厌恶的。

所以,在活动中,我们不能给用户“获得感,也不能展示出“风险感”。

9、聚类错觉

人们总会把一些随机事件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归结成某种有意义的规律。

比如,游戏抽奖中,抽到概率很小的道具,我们趋向于归结于“运气”,但实际上,长时间的抽奖必然会抽到,所以没有运气之说。

你可以把将你的信息、数据放在大数据、大背景、大趋势之下进行说明,用户会比较容易相信你的说辞。

10、选择偏误 

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作出的决定持积极态度,即便这个决定在别人看来不是多优秀。

你的用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你要做的是鼓励,赞赏,那么他们会认为他们确实做了一个好的选择。比如用户报名活动后,发短信表示鼓励赞赏,这样将强化他们的决定,减少报名后临时取消的概率。

热门模板推荐

微信咨询

请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帮助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