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的本质是用户

导语:

竞争是商业战略中的永恒话题,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

大多数企业关心的头号增长问题就是超越竞争对手;许多投资家认为,竞争是企业价值成长的最大风险;战略专家们也认为,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的核心。同时随着商业环境进入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产业活动越发丰富,竞争应对(Competitive Response)也成为战略中的关键词。

竞争,竞争,竞争!竞争像一把利剑悬挂在企业家和经理人的头顶。

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家和战略专家认为,不需要关注竞争对手,应更多地关注你的顾客,“因为竞争对手不为你付费”,就像亚马逊的CEO贝索斯所说的那样。然而,亚马逊正是因为忽视竞争,导致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折戟退出,不敌京东阿里双雄。 

我认为,竞争如此之重要,如何更全面地看待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我不禁回想起在刚进入科特勒咨询集团时,那个曾让我语塞的问题:什么是竞争?

今天让我从两个层面试作一答:

一、竞争的战场有哪些?

二、竞争的终极战场在哪里?

一、竞争的战场有哪些?

谈到竞争,就绕不开杰克·特劳特和里斯先生的《商战》(Marketing war)。里斯先生年轻时曾经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成员,后来从事商业战略研究后,他也开创性地将战争理论引入到商业竞争中,并且与杰克·特劳特先生合著了《商战》一书。   

在此书中,两位先生指出:商战发生在顾客心智中,竞争是对顾客心智的争夺。竞争心智说在企业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成为顾客心智中的首选,是许多消费品牌的竞争策略。

但是随着我参与到越来越多公司的增长战略制定中,我慢慢发现,竞争的战场不只是在心智层面。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区合伙人王赛提出,竞争是资源战、模式战、心智战的综合比拼。结合王赛博士的观点,我按照资源层面、模式层面、顾客层面展开竞争的战场。

第一层面的竞争,一般发生在资源层面。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这些拥有垄断资源的企业有巨大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也往往会通过申请特许牌照、控制产业链等方式获取独有资源。

关于资源战的典型案例是腾讯对米聊的绞杀。在微信诞生之前,小米旗下的米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有可能击败QQ的即时通讯软件,保持着非常快速的增长。腾讯后来推出微信,也没能在第一时间打败米聊,直到腾讯将QQ社交关系链条与微信打通,短时间内导入了上亿用户,才彻底坐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讯第一把交椅。资源上的优势往往是压倒式的,就如兵法上所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现代战略思想叫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第二层面的竞争是模式战,它是指拥有相似资源的公司如何通过独特的配置方式赢得竞争优势。如同碳原子按照不同排列方式既可以组合成石墨,也可以组合成钻石。 

iPhone横空出世的背后,一大要因就是乔布斯对开发者生态的经营,所以IOS系统面对厂商封闭,但面对应用开发者却大门敞开,每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就是例证。这种模式大大刺激了开发者的积极性,各类应用层出不穷,一举将使用塞班的诺基亚击溃、成为行业第一,演进到现在,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之一,收起了“苹果税”。 

无论是资源战还是模式战,都与心智认知没有任何关联,这不代表我们否认心智认知的重要性,但“心智说”的确不是一个全面的思考。 

第三层面的竞争来到顾客层面。当我们在顾客层面开始深挖,会发现顾客层面的竞争也不只在心智上展开。       

如果从品牌视角展开顾客层面的竞争,我们至少也有三个层次。菲利普·科特勒先生在《营销革命3.0》中指出,应把消费者视作一个完整的人,包含着大脑、心灵和精神,因此至少也有占领消费者认知、赢得消费者情感偏好、建立价值观共鸣,三种顾客竞争手段。 

例如今年五四青年节B站推出的视频《后浪》,虽然只字未提B站是什么,但却打动了大批中年人,赢得了大量转发和破圈。可见在消费者的情感决策层面,竞争不止心智认知。

而如果从市场角度看待顾客层面的竞争,就更有终端拦截、促销激励等等消费者行为角度的竞争手段。拼多多通过激励用户互相砍价的方式,从微信中获得了上亿用户,哪怕微信的九宫格中自带京东入口,用户也纷纷流入了拼多多的池塘。

所以不用说资源和模式层面的竞争,哪怕只看顾客层面,竞争也不仅发生在心智认知层面。 

可见,竞争并不只是对心智认知的争夺。

二、竞争的终极战场到底在哪里?

首先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先生这里寻找答案。波特先生说,“竞争优势基本上源自于企业为买方创造超越成本价值的能力”。其核心在于为买方创造价值,且超越成本。那么什么是价值呢?这得回到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先生博士学位答辩那一天,他的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问他,“卡尔·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而非由资本创造的,你怎样看待?”

菲利普·科特勒先生说:“我认为价值既是由资本创造的、也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归根结底价值是顾客消费时的一系列体验”。这句话之于现代市场营销学是盘古的一斧头——开天辟地,这一天也堪称现代市场营销学大爆炸(BigBang)创始日。再回到科特勒先生对于市场营销的根本定义——有利可图地满足需求——便可以得出一个答案,竞争的终极战场,是对顾客价值的创造,或者说,是对顾客需求的满足。

那么需求这个词涵盖了资源和模式吗?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太多人误解了什么是需求。误解需求,就会误解竞争,进而误解竞争优势,进而误解商战之道。

科特勒先生在《营销管理》中指出,人类有着基本的需要(need),当有一个明确的供给物的时候,这种需要就转化成了一个欲望(desire),当顾客有购买力的时候,这种欲望就变成了一个需求(demand)。科特勒先生的这一套理论后来被营销知识IP李叫兽提炼为需求三角模型。 

让我们借这个模型进一步理解需求与竞争。需求三角有三个组成部分,第1个是用户内心的缺乏感,对应need;第2个是一个目标物,对应desire;第3个是顾客行动成本,对应demand。 

回到需求的根本,竞争就是在这三个层面展开:

一、你是否能够比竞争者更明确地定义顾客的缺乏和需要;

二、你能否比竞争者更好创造和传递目标物;

三、你能否让顾客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付出更低的成本,同时获利。 

第一个层面的竞争发生在企业的认知层面,比拼对需求侧的理解洞察力。常见于各类横空出世的创新产品。例如韶音耳机发现用户在运动的时候既想要听音乐,也想要听到环境声音,这样一个独特需要的识别,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市场。 

第二个层面的竞争发生在企业的供给侧,比拼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例如天猫在过去两年中发起过的“商家2选1”行动,逼迫商家从其他平台退出,就是试图从供给侧,削弱其他竞争者的能力减少其他竞争者的供给。 

第三个层面的竞争发生在企业的运营侧,比拼的是顾客经营能力和成本控制力。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对传统行业的颠覆都胜在这个层面:顾客足不出户,就能实现需求满足,各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自身的运营成本也得到了降低。 

下沉市场的App,例如趣头条,其安装包极其小,比城市版本小得多。其根源在于,他们洞察到下沉市场顾客的手机内存不足,应用程序必须小,用户才愿意下载和使用,否则用户会计算下载App耗费的流量,而拒绝使用。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大大降低了顾客行动成本,建立了隐形的竞争优势。 

三层面合一再看,回到满足顾客需求视角,会发现:终极的竞争就是用尽一切办法,让顾客的需求只能被我满足。这也就是巴菲特所说“护城河”的根本意义。一言以蔽之,以极高的顾客转换壁垒,实现某个领域中的垄断。垄断意味着定价权,意味着股东价值的兑现,意味着经济利润的回报。因此从商业层面来说,顾客需求就是竞争的终极战场,竞争的本质就是争夺满足顾客需求的权利,无论是发生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还是运营侧。 

最后总结,竞争发生在诸多层面,至少包括了资源层面、模式层面和顾客层面。竞争手段发生在供给侧,也发生在需求侧,也发生在运营侧,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在争夺满足顾客需求的权利。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特勒营销战略

作者:吴俊杰Jerric 

热门模板推荐

微信咨询

请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帮助中心
返回顶部